Menu
欢迎访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网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虹口区纪念早期赴海外留学史料研讨会纪要
时间:2019-03-13 14:13:26
浏览:

  

  3月11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共虹口区委指导,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虹口区档案局、区委党史办、区方志办、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主办的“睁眼看世界 起航北外滩”——虹口区纪念早期赴海外留学史料展暨研讨活动在北外滩的白玉兰广场20楼举行。开幕仪式后,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主持了关于“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专题研讨会。会上众多领导、学者围绕百年前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作了精彩发言。

  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上海史专家邢建榕指出召开此次研讨会,就是为了让大家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通过梳理历史来还原细节,汲取历史经验。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李强到市档案馆调研,强调档案比黄金还珍贵,要开发档案,充分利用档案资源加强历史研究。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作了题为《天时地利人和——赴法勤工俭学的社会背景》的发言,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勤工俭学运动孕育、壮大的根源。

  虹口区档案局局长、虹口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陆健作了题为《北外滩,赴法勤工俭学海上启航地》的研究成果发布报告。报告介绍了虹口区档案局从《字林西报》、法文网站等途径挖掘史料的研究方法,并公布了赴法勤工俭学从北外滩码头启航及毛泽东亲临送行等一系列研究成果。

  东华大学教授、日本问题专家陈祖恩作了题为《从虹口走向世界——探寻日商码头与轮船》的发言,对日本邮船会社的沿革及其在上海的轮船、航班进行了详细介绍。

  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上海史专家薛理勇作了题为《1920年前后的上海远洋邮船码头概况》的发言,介绍了当时上海主要的航运公司及其码头、航线。他建议对整个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上海出洋的途径进行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纪念馆。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作了题为《汇山码头:中西文化交流的大码头》的发言,对鲁迅、郭沫若、泰戈尔、爱因斯坦等中外名人在汇山码头的经历作了探讨,还梳理了犹太难民从汇山码头登陆上海避难的史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统作了题为《新文化运动与留学潮的兴起》的发言,深入挖掘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共建党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李立三的女儿李英男先生向大家讲述了父亲青年时代到法国勤工俭学,探寻真理,学成归国后入党,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的往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局局长石雷作了题为《法兰西文化对中共领导人的影响》的发言。他认为,留法学生中的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对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虹口区对赴法勤工俭学的研究有深度、有新意。

  河北省党研室理论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冉世民作了题为《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党的创建与发展的重要贡献》的发言,他认为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主要有四大贡献:思想理论的贡献、组织建设的贡献、干部队伍的贡献、自身建设理论的贡献,对其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周恩来的侄孙女周蓉先生作了题为《“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与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周恩来及其亲属子弟和后人四代人的留学路》的发言,向大家分享了周恩来、她的母亲、她本人和她的女儿,整整四代人的留学历程,从中折射出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

  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馆长谢炜作了题为《不忘初心,弘扬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精神》的发言,介绍了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的情况,他认为虹口区对勤工俭学启航码头的研究填补了留法勤工俭学史料展览的一项空白。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生键红作了题为《从< 上海年鉴(1852)>,看167年前上海国际码头与长三角区域的国际化》的发言,介绍了正在翻译的《上海年鉴(1852)》,分享了自己在历史研究和发掘虹口历史底蕴方面的心得。

  最后,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教授对研讨作了总结。他认为这次研讨活动开拓了对这一段历史的新认识、新视角,发掘了赴法勤工俭学和上海的密切联系。赴法勤工俭学发生在百年前,但它蕴含的“寻求真理、富民强国”的精神,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国梦是一致的,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历史价值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

  此次活动得到了广泛关注,各大媒体都给予了充分报道。3月14日,《解放日报》整版刊登了这次活动的研讨成果;3月18日,新华社刊登题为《上海纪念留法勤工俭学在沪启航百年》的报道;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劳动报》等新闻媒体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报道;上观、澎湃、学习强国、看看新闻等网媒平台也纷纷报道此次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虹口区供稿)

上一篇:听红色中篇评弹《初心》 看张人亚如何保留首部党章

下一篇:上海因何成为中国红色文化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