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汉口路49路公交终点站对面,一座历经沧桑的老建筑默默地靜臥。这座由江西中路、福州路、汉口路围合而成的,具有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四层建筑,在周围都城大饭店、汉弥尔登大楼、建设大楼等诸多老建筑中,或许并不显得特别出众,然而翻开上海历史,它却有显赫的历史。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是在这里宣告成立。第二天,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走进大厦,与国民党代理市长赵祖康完成了新旧政府的交接,随后在这里举行了庄严热烈的升红旗仪式——这就是原工部局大厦,也是被上海人熟悉的老市府大厦。
上世纪初,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大,其最高市政机关,工部局办公总部原先在河南路、江西路的办公用房,已无法继续满足需求,董事会决定修建一幢新的办公楼。建造工作从1913年设计开始,1914年奠基动工,到1922年建成开放。1922年11月16日下午,工部局大厦正式启用。工部局总董专门发表了演说,向被邀请嘉宾介绍了大厦的建造及构成与分布情况,并安排了大厦的开放与参观事宜。1945年抗战胜利,上海市政府从枫林桥搬迀至原工部局大厦办公。1949年后这里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直到195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从原工部局大厦搬岀,迀入外滩原汇丰银行大楼办公,工部局大厦遂成为上海市民政、劳动、卫生、园林、规划、环保、市政等局机关办公地,被称为“老市府大厦”。1989年,该大厦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我从大厦前的64路公交车上下来,踏入了大厦江西中路汉口路拐角的正门,穿过黑白相间大理石铺成的大厅,顺着楼梯来到二楼市民政局人事处报到,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公务员生涯。几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民政事业的不断发展,亲眼目睹了大厦各机关的搬进迀出,参加了多次民政局办公范围,从半个楼层,到一个楼层,再到几个楼层的搬家工作。我的办公室,在扩展调整中,也从最初二楼的局办公室(政策研究室),到同楼的宣传处、政策法规处,再到三楼的新闻宣传处(《上海民政》杂志社),最后回到一楼的社会福利处。
每搬一处办公地点,我在办公室里,都能看到发亮的柚木、柳桉木地板、保持完整的铁制壁炉,和门外走廊上色彩鲜艳的彩色地砖。墙角边铜质消防笼头尽管已无法使用,却还保存完好。盥洗室里卫生洁具印着老式英文字母,瓷质虽已褪尽光亮,但仍在继续使用。有一次,我还在后楼梯口,发现堆放着着的几块公共租界的界碑。一切,都显示着大厦沧桑的历史感。但我们在这历史的老大厦里,却正从事着崭新的,蓬勃发展的关乎民生的新事业。
当有人问起我,“你第一次踏进这座显赫大厦的感觉”,我觉得,就像走进了地道战里的“迷魂阵“。我从江西路的大门进去,出来时顺着楼梯却走到了铺着石砖停满汽车的大院,最后是从福州路的大门走出来的。事实上,这座已有近百年历史,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跨越三条马路的环型大厦,确实是一座建筑城堡。
原工部局大厦共有十扇大门,东北角为正门,正门处为凹面扇形门廊,上为平台,可以用于观景检阅。大厦共设400间办公室,可容纳数千人同时办公。大厦三面建筑房屋,楼内有三亩半的中央广场,用于停放工部局公用车辆及职员私家车,还经常停放总巡捕房的六辆装甲车。大厦还设有面积近二千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和小型靶场,并配套了图书室、阅览室、演讲厅、健身房等设施。
大厦内部的装饰也非同一般,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走廊过道和墙壁都釆用大理石或彩色釉面瓷砖,主要入口和通往董事会会议室的楼梯,全部釆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办公室一般铺设柚木、柳桉木地板。大厦的低压热水供应系统,由为伦敦市政厅设计供热系统的英国设计师诺布斯设计,通讯设备,也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自动电话交换系统,大厦所配备使用的卫生设备、电梯、热水汀都为进口名牌,价值不菲。可以想象,大厦落成之时,其规模之大、建筑之豪华,设施之先进,均为远东之最,成为当时建筑界的一个典范。
当我在这座建筑城堡里工作的时候,大厦已过了花甲之年,当年的光采已不复存在,但大厦花岗石筑成的整体雄姿,却依然叙述着昔日的辉煌。
在被市民俗称为“石头房子”的“老市府大厦”里,我见证了上海民政创新的许多“第一”,如全国第一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全国最早开展的社区事务集中一门办理服务,全国养老服务最早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的首次海葬活动,全国第一部涉外婚姻地方政府规章的出台,全国第一家省市社工协会的成立,全国率先成立的社会团体管理局,全国第一部养老服务地方规章的颁布,全国第一张社会福利彩票在上海的销售,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率先形成的儿童福利事业机制的完善,率先开展的养老机构质量认证,率先形成救助管理进社区和街头救助管理“三合一”机制新格局等等。
在大厦工作的最后几年,我所在一楼的社会福利处就在当年陈毅市长办公室的边上。陈市长办公室原计划欲恢复原貌的,后据说方案未批下来,就做了机关的接待室,在一角摆放了陈毅市长当年办公室原貌的模型。我所在的处,就时常会在接待室会客、开会,每碰到第一次来大厦开会的客人,总会向客人介绍接待室光辉的过去,并领客人去模型前参观一番。
市民政局机关从半个楼面扩展到多个楼层后,处室间白天联系工作,不像以前抬脚就能到,而要乘电梯上下了。有时我在夜晚机关行政总值班,夜间巡查一次,打着手电,一个一个楼层走下来,总得半个多小时,一些角角落落更要看得仔细。伴着“石头房子”,我从进机关时的满头乌发,到如今已经是两鬓花白了。一次在四楼餐厅吃饭时,与同事们一起,望着窗外正门上的平台,遥想起人民政府刚接受大厦时,解放军战士在平台上升起第一面红旗时的盛况,不禁互相感慨光阴似箭。
2012年,根椐市政府指示,老市府大厦内的机关、单位全部撤离,市民政局迁往浦东世博村路300号新址办公。搬离前,我在大厦江西中路215号的正门前与同事们一起合了影,随后,我还特地去大厅里老市长“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镏金题字的石碑前留了影,并把陈毅同志关于民政工作要“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教导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