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史诗》何建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对于许多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浦东曾经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所在。它与我们的距离也就一江之隔,却仿佛有一道鸿沟,划出了城市与乡野、繁华与萧索的界线,划分了两个落差巨大的时代。直至30多年前,浦东还是人们暂别热闹的都市、跨江东去踏青访野的去处。偶尔在万家灯火的夜晚坐一回轮渡,于江上凭栏眺望东西,陆家嘴的暗淡和静谧,反衬着外滩的辉煌和喧哗。然而,短短一代人的时间,浦东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实现了华丽的变身。今天,它以无限的风光,宣示着人类发展史上又一个奇迹的诞生,成为上海和中国飞速现代化的象征。
浦东的翻天覆地,引来无数关注和探究的目光。20多年来,不断有人尝试用文字来全景式描述这一段传奇,然而,能使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长久传诵的鸿篇巨制,仍告阙如。
于是,在全新的浦东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何建明来了。这位当今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人物,以其宏阔的视野、抒情的笔调和历史的感悟、哲学的思辨,写下了一曲《浦东史诗》。
《浦东史诗》称得上是一部史诗性作品,首先就在于它富有历史的纵深感。全书篇幅虽然只有40多万字,但对于历史的脉络,却有深刻的透视和辨析,从而延展了人们阅读理解的空间。记录一个事件,源头往往难以厘清和细述。浦东开发开放这样的历史性事件,绝非领导人拍脑袋的偶然,而有其历史的背景和必然。《浦东史诗》用了1/5篇幅来概述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面临艰难困局,几代领导人忧心如焚,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找到未来发展的突破点,最后,目光聚焦到了浦东。不仅如此,何建明还结合个人及其家族的生活经历,把浦东开发开放的由来,拉伸到至少100年前。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曾在浦东落脚打拼,又相继怏怏而归,而他本人在6岁时曾跟着父亲坐小船从苏州河进入大上海运工业废水,被黄浦江上的大浪打到了浦东的泥滩。个人的经历和历史的经脉奇妙交织,把人们的视线牵引向了遥远的过去。正是这种历史纵深感,使《浦东史诗》不仅成为一部活生生的浦东发展史,也当得起一部“上海重生记”的荣衔。
《浦东史诗》具有史诗性,还因为它以宏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了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从跳动的
“心脏”(浦东大道141号小白楼)到耀眼的“明珠”(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从“空手道”掘第一桶金到“吃螃蟹”造就八佰伴,从摩天“三件套”(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到迪士尼之恋,从睿智而果断决策的最高层到挥汗沥血的“浦东赵”“浦东胡”等开拓者,从“由由”的人民情到世博的光与彩,20多年间在浦东大地上一连串闪亮的跃动和无数搏击的人们,都进入了何建明的视野,熔铸于他的心中,化为文字流淌于他的笔下。这位著作等身的报告文学作家,为了这部新作,浏览千万字的史料和记载,采访多位浦东巨变的亲历者。对于写作素材超强的整合和驾驭能力,以宏观视角融合具体事例,使得《浦东史诗》既有不凡的气势,也有细致的魅力,实际采访写作过程虽只5个月,却具备了一部杰作的特征。
《浦东史诗》让人在展读之中,时时感受到一种抒情的风格。以历史的书写记录浦东开发开放,或许需要更多的冷静和充分的客观,而以文学的史诗来描绘浦东的惊天跃进,无疑需要充沛的情感和光彩的投射。何建明为今天的浦东所折服、所激动,他一定无法对采访的各种生动素材只作机械地拼装、剪裁,而是充满感情地、全身心投入地去感悟、去理解、去叙述那一段非凡历程。在他的笔下,黄浦江成了“世界上最富情调和浪漫的爱情之河”,浦东和浦西,是一对“苦苦相思了千年、深情凝望了百年的恋人”,他们的重新拥抱,“演绎了一曲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典爱情诗篇”,而世博会举办之日,就是他们举行盛大婚礼的光彩时刻,等等。当人们陶醉于这些抒情诗般的语言所营造的阅读愉悦中时,浦东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所展露出的,是上海、是中国对未来充满自信的表情。
《浦东史诗》还从特殊的视角,对浦东开发开放进程进行了精神的提炼,形成了属于作者的“哲学的理解”。我们作为上海人,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观察者或部分参与者,往往并未深入探究过浦东的巨变对于整个上海、甚至整个国家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思想的层面究竟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何建明以其多年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实践经验,在《浦东史诗》这部新作中,凝练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最为典型的就是他对“上海”赋予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诠释。“上海”这两个字,经由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一座城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开拓、创新、实干的集中表达。这种精神,既是对历史的继承,更有时代赋予的新内涵,既属于上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身在其中,未必能很准确地进行概括和提炼。读完《浦东史诗》,我们也像站在小洋山岛“福如东海”巨石旁眺望大海的何建明一样,“才能理解和领悟了‘上——海’的真正含义,真正懂得奋然冲向大海的强烈欲望……”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浦东史诗》也为我们书写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书写上海发展的生动实践,提供了鲜活的范例。上海作家和文学写作者将从何建明创作《浦东史诗》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汲取经验,运用好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努力创作现实题材精品,为时代留下值得称颂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