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西摩路遗址)
上海大学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国共合作创办,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培养革命人才的高等学府。
1922年春,闸北青云路青云里(今青云路323号)成立一所大学——私立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但该校开学不久,校长携款逃往日本。全校学生愤而发起改组运动,请出老同盟会会员于右任任新校长。于右任建议将校名改为上海大学,并亲自书写校牌。10月23日,上海大学召开成立大会。1923年初,李大钊应于右仁之邀,推荐共产党员邓中夏参与上大的管理工作。是年夏,邓中夏到校任校务长,主持学校工作。为了切实加强上大的领导与教学力量,陈独秀派瞿秋白担任上大社会学系主任。12月,上大设立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任校长兼行政委员会委员长,邓中夏、瞿秋白、何世桢、洪野、叶楚伧、邵力子、曾伯英、韩觉民等为委员。
(上海大学时应里遗址)
1924年因校务发展,上海大学迁至公共租界西摩路132号(今陕西北路342弄位置),分部设在斜对面的时应里522—526号(今陕西北路299弄4—12号)。上大是反帝爱国运动的堡垒,全市青年学生运动的核心。上大很早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的组织,上大学生成为大革命时期上海学生运动的主力。1924年10月27日举行了黄仁烈士追悼会,抗议国民党右派的倒行逆施。1925年顾正红惨案发生后,上大学生积极参加全市的日人残杀同胞雪耻会。5月30日,上大学生担当了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在南京路各处演讲示威。五卅惨案发生后,上大学生和全市工人、学生一起,投入了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6月4日公共租界当局以“过激”为借口,出动大批军警,以武力强占校舍,驱逐学生。
(上海大学青云路师寿坊遗址)
1925年秋,上大迁至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师生们仍坚持反帝反军阀斗争,当时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说。1927年2月,上大又迁往江湾镇西新校舍。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大被国民党军队以武力查封。
上海大学时应里遗址于1960年11月22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大学青云里遗址于1987年11月17日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纪念地点。
资料来源:上海市重要革命遗址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