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宛若一条飘逸的玉带,把太湖与申城连接起来。在它的下游即上海市区段(也称苏州河),矗立着10多座各式桥梁,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外白渡桥。它于1907年年底通车:所用钢材全部进口,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筒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载重20吨,桥长近107米,车行道宽逾11米(铺着电车轨道),两侧各有一条逾3.5米宽的人行道。从建成之初开始,它便是外滩吴淞江河口车流最为集中的跨江通道,并成为申城的一个著名地标。
昔日外白渡桥
解放军战士守卫外白渡桥。
关于外白渡桥有不少故事。其中,最值得追忆的是,昔日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外白渡桥上曾发生惊心动魄的情景。由于影片《战上海》的影响,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攻打四川路桥,其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最先重点攻打的是外白渡桥。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渡长江;随后,第三野战军主力迅速挥师南下。4月25日,蒋介石乘军舰抵达黄浦江复兴岛,住入海员俱乐部的小洋楼;在这座“行宫”里,他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防务和撤运物资,并频与军政要员商议沪战事宜,命令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死守(上海)六个月至一年,就是将整个上海在战火中毁灭,也在所不惜。”5月2日,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赶到丹阳,当晚召开总前委会议,部署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和干部培训工作;5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在丹阳召开各部委180名干部参加的接管上海会议,陈毅强调:“我们野战军的‘野’到了城里可不能野,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最好的‘见面礼’!”5月12日,解放上海的外围战打响,经过不到两周的激战,敌军自诩为“铜墙铁壁”的防御体系便被攻破,迫使其龟缩于市区至吴淞口的狭长地带。此刻,曾表示“要与上海共存亡”的蒋介石早已开溜,并带走自己睡觉的大铜床,据传,他临行前想去再看一眼外白渡桥,因时间仓促而放弃;随后,汤恩伯也慌忙逃往舟山群岛,临行前委任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刘昌义为淞沪警备副司令,要他继续硬撑局面。
5月23日晚,决战的时刻来到。上海这座全国最大的都市,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基地。毛泽东在战前发出指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前线指挥部也提出要求,必须避免使用火炮和爆破。这是为了减轻战事对申城的破坏,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指战员们幽默地把此仗称作“瓷器店里捉老鼠”。5月24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第23军、第20军分别从几个方向攻入市区。翌日凌晨,苏州河以南的市区完好无损地获得解放。
很快,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向苏州河北岸发起进攻。可是,敌军凭借高楼大厦,居高临下交织成火力网,封锁住数十米宽的河面,突击的勇士一批批倒下,其中有“济南第一团”的干部、战士,也有最先突破长江天堑的“长江第一船”战斗骨干。特别是外白渡桥,位于外滩北上虹口、杨树浦的咽喉要道,汤恩伯遥控指挥北岸敌军在桥上堆放大量炸药包,并下令“炸毁外白渡桥”;此处防守极为严密,不仅有坦克和装甲车流动巡逻,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的窗口还伸出机枪疯狂扫射。指战员们被激怒了,有的部队把榴弹炮营调了上来,瞄准了百老汇大厦,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军长聂凤智汇报,提出:“求军长了,只批准打两发炮弹就行!”聂凤智在沉思后,明确表示:“用炮火消灭敌人是容易的,但我们决不能用人民的生命财产,来换取迟早总要到来的胜利。今天,我们是以主人的身份进入上海。眼前这些高楼大厦……再过几个小时,它们就要回到人民手中。上海将来要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保全它!”前卫突击部队向外白渡桥连续冲锋,第一个班全部牺牲于桥边,第二个班也全部捐躯于桥头,第三个班在桥中央又倒下几位战士。北岸敌军的一个头目见势不妙,大叫:“快炸桥!”随即,直通桥北地堡的导火索“嗤嗤”地冒起青烟,火星快速接近炸药包。在这关键时刻,第三个班的一位负重伤的战士突然站起来冲到炸药包旁,举起铁钳将导火索剪断,他为保住大桥洒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有位负重伤的山东籍的班长在弥留之际,曾深情地对战友说:“我不行了,请告诉上海工人老大哥,希望他们在祖国的工业化中多作贡献。”
为了尽快过河和减少牺牲,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面准备从曹家渡北边抄过去,一面展开政治攻势来瓦解敌军。这时,吴淞口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控制,苏州河北岸残敌成为瓮中之鳖。经过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配合做工作,刘昌义参加谈判,决定起义,所部接受改编。5月26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苏州河。第二天,上海全境解放。《热血丰碑——解放上海烈士英名谱》提及:“(1949年)5月的上海阴雨连绵。24日夜间,解放军第27军最先进入市区……根据上级关于‘市区作战尽量避免使用火炮,以保护市民生命及市区建筑’的指示,指战员大多利用敌人原有的设备来修筑工事,不随便在民房墙角下挖掘,战斗中只在轻机枪掩护下进行攻击,敌人的子弹从他们身上掠过,他们宁可贴着墙壁匍匐前进也不进民房隐蔽,以免炮火伤害市民。有些指战员就是在此种情况下受伤或牺牲的。”该书还列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七军的568位解放上海烈士简历,此名单里也有在弹雨中舍身保护外白渡桥的勇士。
新中国成立后,外白渡桥接受过多次全面检测和整修,得到精心保养。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外白渡桥的钢材质量已不算最好,建造时采用的铆接技术也早就淘汰,但它作为我国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式桥型和最老的一座仍在使用的桥梁,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再从建筑本身来讲,它又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蕴含浓浓的老上海风情,是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年许多解放军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见证了一场特殊的战斗。
在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特意来到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缅怀昔日为了保卫申城的标志性建筑而甘洒热血的勇士。面对滔滔不绝的流水,内心无比激动,并陷入沉思:因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当年那些勇士的事迹未能详细记载,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但他们早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座丰碑,它将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