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7日,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李白被秘密枪杀,年仅39岁。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明天将在上海参与“文华大奖”角逐,并在5月20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大戏上演。《永不消逝的电波》编剧罗怀臻说,“我们将在此时此地完成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致敬。”
年代感与时代感并重
昨天,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评论。他认为,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舞剧艺术表演美学上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希望它成为当代中国舞剧的一个最新坐标,勇敢探索出中国舞蹈艺术的新路。令冯双白印象深刻的是,这部作品通过众多的舞台细节和表演细节,准确勾勒出一个充满年代感的上海。同时,通过大量借鉴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多变时空浓缩出谍战风雨,抓住了当代观众的注意力。
年代感与时代感并重,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重要特色。利用可移动景片、多媒体投影和灯光设计,一个充满年代感的上海呈现在观众眼前。灯光设计任冬生说:“我们用了大写意的方式进行舞台呈现,你看不到一条弄堂、一个码头、一扇百叶窗的实景,但舞台上每一寸的空间都是老上海的味道,有炊烟袅袅的清晨,有危机重重的雨夜。正是这样写意的氛围营造,凸显出舞蹈本身的力量。”一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旗袍细节图昨日在朋友圈刷屏。剧中,一群女子身上的旗袍,由服装设计师阳东霖领衔的团队操刀,高雅而克制,呈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美。
值得被咀嚼的还有表演的细节。在剧中饰演兰芬的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者朱洁静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我好像回到了一年级,重新去摸索如何塑造人物,如何与角色合二为一。”她从扫地、晾衣服、铺床等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寻找表演的灵感,转化成舞台上真实的、打动人心的角色力量。
用当代的方式重塑经典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总编导韩真和周莉亚都是80后。韩真说:“小时候,我们在父母的讲述下看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多年后,当我们触碰这个题材,突然感到,这是一种在我们血液里流淌的、不可回避的感动。我们希望用当代的方式重塑经典,让更多90后、00后年轻人走近这段历史,感受70年前青春和信仰的力量。”
在创排的过程中,《永不消逝的电波》经历了无数次头脑风暴,无数次推翻重来。演员们也一次次赴中共一大会址、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龙华烈士陵园、李白烈士故居等地采风,深入挖掘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基因。革命先辈们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无畏牺牲,深深感染了他们。经过100多天假日无休的连续排练,以及几轮演出的磨砺,他们的表演越发细致入微,感动了年轻观众。每场谢幕,观众们总是议论着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有人抑制不住眼中的泪水。70年前的“电波”,被他们成功地发送到了当代,被观众所接收。从去年12月以来,《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出了5轮近30场,几乎场场一票难求,演出邀约已排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