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欢迎访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网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70年,见证一座城市的成长
时间:2019-05-10 16:01:40
浏览:

  

  5月7日,由解放日报社主办的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第75届文化讲坛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

  对话篇

  嘉宾主持陈蓉(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各位来宾,现场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第75届文化讲坛,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陈蓉,大家好!(全场鼓掌)

  今天,文化讲坛的主题是“70年,见证一座城市的成长”。70年前,上海解放。70年来,上海走过了一段非凡的征程,构建出了这座城市所独有的恢宏而壮丽的成长脉络。

  在上海,我们目睹举世瞩目的大事件,比如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还有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等等。在上海,我们见证世界级地标的不断落成,比如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长江隧桥、上海中心等等,我们因此感到骄傲。

  上海的发展、上海的故事是恢宏的,也体现在细微之处。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上海的一员,每一个生活在上海、成长在上海的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构建了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它是壮丽的,也是鲜活的,而且是有力量的。

  今天,我们请到了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由他们来讲述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以及他们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我要隆重地介绍他们: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知名演员马伊琍。

  开放始终是

  上海发展的最大动力

  观众:葛教授您好。您曾经说过:对上海影响较大的人文因素有两个:一是租界,二是移民。上海的海纳百川是机制使然,也是尊重契约的过程。在您看来,从1949年至今,这70年来影响上海较大的因素是什么?谢谢!

  葛剑雄:如果从正面讲,租界带给上海的是一种相对先进的制度,包括文化、管理和观念,但它是强制的开放。而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是我们主动的,不需要再通过外部的力量强制开放。移民也是这样,一个地方自己形成的人才总是有限的。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这么多新上海人,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成功地在上海定居。所以开放依然很重要。

  开放始终是上海发展的最大动力,未来上海的发展还是要继续开放。在吸引人才方面,不仅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全世界,我们要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我一直讲,要让这些人才把上海当作他们的第二故乡,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而不仅仅是到上海挣了钱就跑了,这点很重要。我相信大量的新上海人是因为上海的魅力才留在上海的。

  在这个前提下,上海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够得到传承。最近我在我的文章和书里面提到:我们以前忽略了上海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这么多高素质的移民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都带来了,他们在商业上重信用,加上西方先进的管理模式,就形成了上海人的一种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这一点在上海最困难的时候、相对封闭的时候,在全国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上海的一些工厂,设备并不是最先进的,但靠的就是职业道德。比如锦江饭店一直享有盛誉,但是我们知道锦江饭店很多设备很老,它靠的就是人所传承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工匠精神。

  我觉得,尽管客观条件在变,但是上海的特点和优势,在未来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多年来形成的这样一种职业道德和契约精神,将为其成为一个卓越的国际城市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场鼓掌)

  这是一座有人情味、也有规则感的城市

  观众:我想请问马伊琍老师,去年您曾凭借电视剧《我的前半生》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您在剧中饰演的罗子君也是上海女性。刚才听了您的演讲,发现您对上海的观察是非常真实且细致入微的。请问,您怎么看待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以及它的特质?如果向一些外地朋友或者外国友人介绍这座城市,您会怎么介绍呢?

  马伊琍:关于上海的特质,在我刚才的讲述中已经提到了一些,比如知足、平淡。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上海是一座非常有规则感的城市,我觉得这种规则感是基于人的自我约束能力的。我相信自我约束能力强的人,会接受这样的规则感。而一座拥有规则感的城市,会让人觉得自由,因为自由并不在于没有约束。相反,有了约束,你才会感受到自由。

  我觉得,能够在上海生活下来、并且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也是有规则感的人。如果让我跟大家介绍上海,我会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地方,但是你要有规则感,谢谢!(全场鼓掌)

  沟通的过程

  就是大学教育的过程

  观众:我想请问俞立中校长,人工智能正在迅猛发展,作为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您有没有一种危机感?在不久的将来,大学会不会消失?或者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俞立中:未来5年或10年,人工智能会改变很多东西,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深刻的影响,但我认为大学会继续存在,不会消亡,但是大学必须改变。现在,这种变化的趋势正越来越明显。

  过去我们一直说大学要传授知识,现在大学的主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包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独立的工作,学会合作,这都是大学需要承担的责任,所以我一点也没有危机感。

  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你知道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并不决定大学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和学生沟通,和老师沟通,和社会各界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就是大学教育的过程。(全场鼓掌)

  愿上港队成为夏天的刨冰、冬天的汤婆子

  观众:我想请问陈戌源董事长,现在是智能制造时代,上海港也由自动化代替了部分人工。记得您曾经说过,在港口自动化的年代,工人当劳模可能更难。那么新时代的工匠可以在哪些环节发挥出人的价值、人的作用?在自动化时代,上海港如何占领先机?

  陈戌源:我们那个时候当工人,平均每天要搬运150吨左右的货物。今天的上海港完全是机械化、自动化进行操作。我们评劳模更多的是看技能、态度和精神。我们每两年评一次劳模,就是从这个角度评的。你问上港未来的发展,刚才俞校长也提到,我们现在在技术上可以做到员工在家里通过远程电脑操控整个港口。所以未来我们在自动化、人工智能方面会进一步发展。我们争取用5年时间,使上海港的技术走在世界港口的前列。谢谢!(全场鼓掌)

  观众:去年11月,上海上港足球俱乐部在2018中超联赛中提前夺冠。但对标伦敦的切尔西和阿森纳俱乐部,上海离全球著名体育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您能否介绍一下上港未来的构想是什么?

  陈戌源:去年上港足球俱乐部在方方面面的努力下,在全体队员和教练的努力下,拿到了中超冠军,但是中国足球总体还是落后的。我对英超、德甲作了一些了解,我们上港队也到英超学习过。中国足球落后他们10年,甚至20年。

  我们上港足球俱乐部是企业的社会担当,企业不只是一个经济组织,我觉得当代企业要有更大的社会价值。我们作为社会价值的担当者,会努力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光彩。我希望上港队就像刚才马伊琍老师讲的,夏天成为大家的一杯刨冰,冬天成为大家的汤婆子。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陈蓉:非常感谢台上各位嘉宾的分享,他们讲述了自己在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故事。我们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对于上海的情感,对于上海的爱。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爱要大声说出来。有时候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也要大声说出来。大声说出来,是要让这座城市听见,更重要的是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听见。我们有共同的信念,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上海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上一篇:经典国画记录“火红的年代” 《解放上海》手卷首次亮相

下一篇:《北平无战事》:三个老生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