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家团圆的时刻,驻扎在距长江口40余海里,素有“东海第一哨”之称的佘山观通站官兵对当面海区观察瞭望及巡逻警戒。
沿着黄浦江岸步行,湿地绵延,与长江交汇处,一座锈迹斑斑的古炮伫立高地,它无声地告诉着过往的游客,这里曾经硝烟弥漫、风云突变,见证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和新生。
上海吴淞古炮台,鸦片战争时民族英雄陈化成率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前沿阵地。最终,一腔热血洒炮台,后人敬仰,空余叹息。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百年回首,那些屈辱早已被奋勇直追的后来人抛到了历史书里。
岁月之歌
125年前的一声炮响,打破了平静的山河岁月,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让威震东亚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0余艘战舰葬身海底,数千名将士埋骨大海,大清王朝苦心经营的万里海防轰然倒塌。
87年前,淞沪抗战的隆隆炮声依稀就在耳边……
凝望着有海无防的百年屈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迫在眉睫。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就在同一天,第三野战军东线渡江战役指挥部,江苏泰州白马庙的小楼中,一场海军建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正在召开。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诞生了,而这一天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人民海军建军日。
一年后,华东军区海军在南京草鞋峡隆重举行建军一周年暨军舰命名授旗典礼,张爱萍将中央军委颁发的命名状、军旗和舰艏旗授予各舰。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高兴地说:“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建立起了一支像样的人民海军。”
百折不回、披艰历险。与新中国同岁的人民海军白手起家,逐步发展成为一支由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陆战队和岸防部队五大兵种构成,并具有核常兼备双重作战能力的战略性、综合性、国际性军种。而作为近代海军发祥地之一的上海,与人民海军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不仅建造了新中国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见证了人民海军第一支舰艇大队、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的组建与成立,还记录了人民海军史上许多开创性的时刻。
忠诚之歌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经济、贸易、航运的中心,长江两岸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这个城市的呼吸和脉动,牵连着整个中国经济的运行。然而,国民党撤退时,在长江口南航道一带布下40余枚水雷,一时间,中国最大的港口——上海港“命悬一线”。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说:“只能给海军1个月时间,再拖下去,上海就要饿死人啦。”面对这种情况,由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参谋长孙公飞担任大队长的人民海军第一支扫雷舰大队在上海成立。上任后,孙公飞立即到华东军区海校挑选人才,并请苏联专家教授扫雷知识。
1950年9月24日下午一时许,在张爱萍司令的亲自指挥下,周村舰将一个黑乎乎的铁家伙扫出江面,这是新中国成功扫除的第一颗水雷。而后,他们采取歇人不歇船的方式,仅不到1个月,就将布设在吴淞口至长江口90公里茫茫水下的水雷全部扫除,顺利打通长江航道!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海军的军事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可是想要对新型智能化水雷进行精确猎扫仍然十分困难。
2007年5月,长江口海域,一场反水雷作战悄然打响。舰员熟练操纵灭雷具,接近水下可疑目标,投放灭雷炸弹、撤回灭雷具、“引爆”灭雷弹,动作紧凑而有序。随着一声巨响,隐藏在水下30多米深的水雷被一次性猎爆,实现了海军扫雷史上的“四个突破”。
完成这个绝技的,正是霍邱舰猎扫雷班长谭爱峰。作为具体实施者,谭爱峰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翻阅了所有可以查阅到的猎扫雷实战案例,结合平时的训练,提出了猎扫雷部署改进方案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并多次组织模拟实战猎扫雷场景。通过一次次时间精确到秒、位置精确到厘米的预先训练,他成功遥控某型扫雷子艇扫爆水雷。
19年间,在谭爱峰的指导和传授下,越来越多的“扫雷达人”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老带新”中不断传承,也在“肩并肩”中逐步成长。他们共同参与、见证着人民海军由弱变强的巨大建设成就,谱写着一曲海军战士的忠诚之歌。
奉献之歌
松江佘山,某防化营驻扎于此。这支部队是上海市唯一一支成建制专业防化部队,也是上海市反恐联动体系唯一一支反核化部队。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海特奥会、上海世博会、G20峰会……20年来,在诸多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总能看到他们穿梭于防核生化袭击这个无形战场的身影。
从“攻”到“防”,从“魔”到“神”,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防化兵,除了熟记各种毒剂的性质,以及毒剂在各种介质上的征候外,还需要反复实操。炎炎夏日,官兵们穿着密闭的防毒衣来回奔波作业,十几分钟,就能从衣服中倒出小半盆汗水;刺骨寒冬,洗消作业时的水花湿透全身,官兵个个冻成“冰人”。
为了提升实战化水平,他们还用实毒替换训练用的模拟毒剂。对他们而言,每次作业都是生死挑战,但全体官兵信念坚定:只有一往无前,才能铸就“降魔尖兵”。
距离防化营不远处的长江入海口,有一座面积仅0.088平方公里的孤岛——佘山岛,因扼守长江入海口的特殊地理位置,被称为“上海第一哨”,它也是上海市唯一一个划分海洋领海基点的地方。
无淡水、无市电、无居民,补给主要依靠岛外输送,每隔7至10天通过轮船运输一次。
物质上的匮乏好克服,但守岛的寂寞却难以忍受。每天遥望城市霓虹,官兵心中都有一个美丽都市的影子。岛上最高处那座矗立了140年的灯塔,被大家形象地比喻成海上“东方明珠”。每一个守岛的官兵,都会在塔前拍一张军装照,纪念自己扎根海岛的青春岁月。
赶不上婚期、赶不上家属生产、赶不上见重病亲人最后一面,很多官兵都有这样的经历,但佘山岛的官兵们用他们“扎根海岛,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创一流”的佘山岛精神积极践行着人民海军的责任与奉献。
官兵的这些苦,上海人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了谁都不能苦了我们最可爱的人!”经过充分的沟通、协调、论证,佘山岛耗资数亿的改扩建工程,上海人民没有皱一下眉头。
如今,这样一座“三无”小岛,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海岛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建起了蔬菜大棚,住进了阳光楼房,用上了3G网络,建起了来队家属楼……
上海人民爱海军,人民海军爱人民。东海佘山岛,松江佘山防化营,两座“佘山”一东一西,犹如母亲的臂膀,用生命守护着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
奋斗之歌
去年4月22日,该基地在百年吴淞军港举办舰艇开放日活动,2艘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型护卫舰停靠于此,供民众参观。
同在这座军港,同样一项活动,舷号为511的南通舰也曾对上海民众开放参观。它是我国第一批自主研发的某型护卫舰,创下四赴南沙战巡、首航曾母暗沙、两立集体三等功等辉煌业绩。2012年,服役30多年的南通舰,光荣退出了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其舷号由某新型护卫舰保定舰延用。
新型护卫舰不仅完成了装备更新的蜕变,更带来了训练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发展。正如保定舰舰长石垚所言:“想要驾驭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就要坚持实战化训练,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环境,最大限度缩小训练和实战的距离。”
在人民海军成立68周年当日,由海军长春舰、荆州舰和巢湖舰组成的编队从黄浦江畔起航,沿着“一带一路”的航线,执行出访23国的任务。这次出访,是人民海军历史上访问国家最多、出访时间最长的一次远航访问。
派舰出访,被视为人民海军“长大成人”的标志,而这一成人礼举办于34年前。1985年11月16日,人民海军首支特混编队从上海起航,沿着58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的航迹,踏上了访问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友谊航程。刘华清上将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和现代强国的海军相比,人民海军还有不少差距。但我们的舰队终于驶离海岸,走向远海,来到了大洋。
有来必有往,自1956年第一次接待外国海军舰艇访华开始,驻沪海军某基地共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近千批军舰访问,为人民海军对外交往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人民海军正以开阔的胸怀迎接世界,而这恰巧与上海这座城市所代表的精神不谋而合。翻开海军与上海携手走过的岁月,一个个片段犹如昨夕。
驻沪海军自觉让出北外滩百年军港“扬子江码头”,配合上海市完成滨江沿岸贯通工作;海军潜水员一连多日潜入黄浦江底摸排,多艘舰艇日夜不间断扫海警戒,圆满完成世博、进博安保任务;水兵演出队连续15年进社区、入街道,为驻地群众送上演出70余场,服务群众10余万人次……
海军官兵也永远不会忘记,在“军功章上的荣耀”看上海活动中感受到的尊崇与光荣;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入托,多项涉及官兵切身利益的工作在市双拥办的支持下收获圆满结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军政通力协作让停偿工作顺利高效推进。
历史的声音在这里回响……
时代的脚步在这里延伸……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申海梦”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