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欢迎访问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网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深情一曲《我和我的祖国》 “上海之春”用红色经典拉开帷幕
时间:2019-04-10 15:04:02
浏览:

  4月8日晚,作曲家吕其明、陆在易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舞台上共同转动留声机转碟,为期21天的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就此拉开帷幕。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幕音乐会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从历届“上海之春”曲目中精心遴选了一批红色经典。包括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红旗颂》,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朱践耳的《英雄的诗篇》《唱支山歌给党听》,瞿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廖昌永、魏松、方琼等歌唱名家齐聚舞台演绎经典,为祖国70华诞献上一份深情的礼物。

  用心写就对祖国的深情

  

  陈燮阳执棒上海交响乐团,音乐会开篇带来吕其明《红旗颂》。

  指挥家陈燮阳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在音乐会开场奏响了吕其明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这部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一幕。吕其明的父亲是一位革命烈士,而他自己10岁就加入新四军,15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红旗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把自己真实的体验,以及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全都融进了音符。1965年5月,在当年“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红旗颂》由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直到今天,《红旗颂》还常常在中外舞台上不断上演。50多年来,吕其明对这首短短的乐曲进行了反复修改,今年终成定稿。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病愈登台的男高音歌唱家魏松,演绎了陆在易创作于1981年的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则演唱了陆在易1993年写就的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作品取材于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可爱的中国》和《清贫》,歌词选自赵丽宏的同名长诗。

  在陆在易的创作生涯中,还有不少作品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患。比如2001年他写下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灵感来自于艾青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陆在易相信,用心写就的、充满人性与艺术性的爱国主义作品,将是动人的、永恒的。他说:“无论什么时候,艺术家都要关心祖国的命运,要保留一点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

  演出结尾,廖昌永、魏松、方琼共同登台,与江苏省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一起,深情唱响《我和我的祖国》,不少现场观众也在台下跟唱起熟悉的旋律。廖昌永说:“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这首歌正在大江南北被无数中国人唱起。在当今的中国,他们的歌声里有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演出最后,上海学生合唱团返场带来了一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朝气蓬勃的歌声,带给人们春天的希望。

  “上海之春”成就了他们

  

  魏松、方琼、廖昌永与江苏省演艺集团“爱之旅”合唱团一起,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将音乐会气氛推向高潮。

  今年89岁的吕其明,见证了“上海之春”的诞生。“1959年,丁善德先生等前辈受到了‘布拉格之春’的启发,希望能创办‘上海之春’,促进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吕其明自称是“上海之春”的拥护者、参与者与受益者,自己的许多作品都通过“上海之春”的平台走向大众。“特别是《红旗颂》,它的诞生离不开‘上海之春’信任,也离不开前辈们的指导。”

  1960年,首届“上海之春”举行的时候,陆在易还是一个高中生。“那时候我是‘上海之春’的仰慕者,每场音乐会都自掏腰包去听。”两年后,他的处女作就在“上海之春”上演,变成了音乐节的参与者。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不断有佳作在“上海之春”涌现。再后来,陆在易曾担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身份又变成了“上海之春”的组织者。他说:“没有‘上海之春’,就没有我的今天。‘上海之春’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作曲家的崛起。”

  男高音歌唱家魏松的成长也离不开“上海之春”的舞台,他曾参与第14届和第15届“上海之春”并获得“优秀表演奖”,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再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魏松又唱起唱了无数次的《祖国,我亲爱的母亲》。这首歌原本是一个弱结尾,魏松与陆在易商量后,在本场音乐会特意改编了一个强结尾,作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份特殊的礼物。

  1993年,陆在易的《中国,我可爱的母亲》在“上海之春”上演时,廖昌永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廖昌永说:“那是我第一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十分有幸演唱了如此深沉、有分量的作品。自此之后,我演唱了陆在易先生的《家》《我爱这土地》《望乡词》等一系列作品,在‘上海之春’的舞台逐渐成熟。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艺术家从这个舞台扬帆起航。”

上一篇:杨浦区中小学生祭扫身边英烈 培养爱国情感

下一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描摹英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