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高校“中国系列”课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治国理政""中国智慧""大国方略""中国道路""锦绣中国""法治中国""大国安全""绿色中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信用中国"……这些别具一格的"亮眼"课程共同组成了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记者从市教委获悉,从2014年起,政法大学讲法治,医学院讲健康,上海每所大学依据自身优势开设一门"中国系列"课程,至今,全市所有高校已经推出60余门"一校一特色"中国系列课程。
"中国系列"讲什么?它将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使命,同时切中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于是乎,大学生们纷纷点赞、热烈欢迎。
图说:上海大学顾骏教授和顾晓英教授共同主讲《大国方略》课程
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系列"课堂展现中国发展伟大成就,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在这个课堂我发现党中央治国理政充满智慧、充满魅力。我真切感到中国伟大、中国梦并不遥远。我虽然是理科生,但是关心国家大事,听了课觉得热血沸腾,探索欲增强,有感有获有幸福。"这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大一学生王婕在"大国方略"课后的一段感言。
找准"化学反应"连接点——思政课与"双一流"学校专业学科"强强联手"。纺织学是东华大学积极建设的"双一流"学科,东华大学大二学生刘子瑜在上完独具纺织特色的《锦绣中国》课程后激动地说道,"我们心中的‘大神’级专业教授都在这里。我学习的是纺织专业,一方面我感到我们的专业大有可为,解决的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老百姓穿衣难问题,现在和将来还在航空航天和大国重器中大有作为,另一方面我发现我们的专业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动人故事,一代代纺织人的付出和成就,让我对专业更加热爱和自豪,更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图说: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民教授开讲《锦绣中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聚焦本校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等三个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推出《岐黄中国》,大二学生张镇镇说道,"在这个课堂我感受到中国中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力量摄人心魄。"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注重问题导向——"中国系列"思政课把课上到学生心坎里。直击问题,解答问题是"中国系列"课程的鲜明特色。这个课堂常常"火花四溅",在重大理论现实问题解析中加强思想引导。在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堂上,大二同学张秦向老师抛出了"如何理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一致性"的疑问。在上海大学《开天辟地》的课堂上,大二同学袁荫问老师,"上海为什么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有哪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使得红色基因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在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中国"的课堂上,沈轶娜老师则向学生抛出了"报效祖国,我能做什么?"以及"报效祖国,我该怎么做"的问题。中国系列课堂,让同学们在思政课必修课上所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深刻思考,情理交融的教学,让学生在"共情"中产生"共鸣"。
图说:上海交通大学刘西拉教授为学生讲授《读懂中国》课程
"中国系列"不仅在课堂内,在课堂外也要下功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匠中国"将课堂延伸到劳模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劳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感触良多。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强国"教学以面对面座谈形式展开,气氛轻松而自然,乒乓球国家队教练阎森与同学们分享着自己的冠军故事,畅谈乒乓球运动与中国体育发展。正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使得中国系列的课堂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让思政课"活起来",也"红起来"。
图说:音频思政课首讲在中共一大会址举行
据了解,目前,上海高校的"中国系列"课程正逐步向中小学延伸,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亮点。"大国安全"是上海政法学院打造的一门立足于高校法学专业特色的中国系列课程。2018年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大国安全"课程也通过基地共建走进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堂。此外,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还走出校园,走进外企白领办公区、走进社区街道、走进基层党建服务中心,走进建筑工地,将新思想传送给社会大众。2018年成功推出"奋斗吧,我和我的国!",借助阿基米德、在线视频平台等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以视频、音频形式快速传播,让中国系列成为随时随地可学习的"口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