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外景
自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重新开馆以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参观者前来瞻仰伟人足迹
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经过两年的闭馆修缮,于去年1月重新开馆。据了解,开馆一年间参观人数已近7.5万人,同比增长21.7%。位于甲秀里的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作为传承上海红色基因的重要场馆,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寻找上海红色印记的必到打卡地点。
1924年,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今茂名北路120弄7号)迎来了几位新房客,他们是伟人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以及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一家人在此生活长达半年,甲秀里成为毛泽东在上海生活最长的居所。在这半年里,而立之年的毛泽东在国共两方身兼数职,为此后的革命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甲秀里的生活,是毛泽东和家人在上海共享天伦之乐的难忘岁月,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意外发现上世纪 60年代复原图纸
记者来到茂名北路120弄,海派石库门风格的大门上镶刻着“甲秀里”。沿着青砖铺就的上海风格的“弹硌路”走进弄堂,一侧墙面上用烫金字体铸刻了《沁园春·雪》《七律·长征》《蝶恋花·答李淑一》等8首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步入甲秀里,一幢建造于1915年二楼二底、砖木结构、坐南朝北的老式里弄住宅建筑,就是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1924年的居所。老式百叶窗、石库门上采用江南民居特色的红砖山花刻雕,恍如走进上世纪20年代一户上海人家。
据静安区文物史料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缮前,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一套1960年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工程师乔舒祺绘制的威海卫路甲秀里复原设计图纸。这套关键性的图纸,成为这次修缮的蓝图和依据。修缮工程依照该图纸采用传统材质和工艺,对建筑内外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恢复。经专家考证,甲秀里原是坐南朝北,石库门对石库门的支弄格局。为最大程度再现甲秀里原有风貌,还特别将对门的墙面建造成了石库门的样貌,力求建筑内外都“修旧如旧”。除了外部还原当时建筑风貌,内部的修缮更注重了不少细节。工作人员发现,按照图纸上绘制的细节,当年板条格栅的编织角度应是60度,而现在的却是45度。为此,重修后按传统工艺采用红心杉木复原挂落纱格,重做了木室板墙及上部板条格栅,编织角度恢复当年的60度。修缮工作还按传统工艺重做室内木门、门套、踢脚等。根据检测建议,对破损的屋架、椽子、檩条等木料进行替换修缮,按照传统工艺重做钢丝网石灰吊顶。同时,屋内的电灯都采用了上世纪风格的白色玻璃花瓣灯罩,以及中式传统家具的摆设都最大程度还原伟人在上海的生活场景。
在上海留下没有父亲的“全家福”
步入甲秀里,一尊毛泽东与妻儿在一起其乐融融的铜像映入眼帘,2岁的毛岸英承欢膝下,杨开慧怀抱着襁褓中的毛岸青,场面极其温馨。这样的时刻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殊为难得。
据史料记载,1924年端午节前后,杨开慧和母亲带着2岁的岸英和刚出生不久的岸青,来到了上海。当时,甲秀里这幢小楼里不仅住着毛泽东一家,还有蔡和森、向警予夫妇等,毛泽东一家住在一楼。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据相关人士回忆,杨开慧为了方便工人夜校学院更好的学习,还学习用上海话给工人夜校的上海学员讲课,很是尽心尽力。
在甲秀里毛泽东旧居,记者看到了一张当时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福”,只是这张“全家福”少了父亲,只有杨开慧和两个孩子。根据当时共产党的规定,重要领导人一律不允许拍照,毛泽东严格遵守中共中央组织纪律。
1930年11月,年仅29岁的杨开慧在长沙牺牲,这是她与孩子们最后的合影,也成为保留下来仅有的一张“全家福”。在甲秀里的岁月,应该是毛泽东和妻儿在上海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
播撒红色火种新增大量史料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1924年2月中旬,毛泽东第10次来到上海。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他一面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兼组织部部长,同时兼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执行委员、组织部秘书、秘书处文书科代理主任等职。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毛泽东大量具体而有实效的工作被称为“播撒红色火种”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初露锋芒,被委以重任,积极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的支持,坚决反击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成为中共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中心人物。
为再现这段历史,紧扣毛泽东1924年在此处旧居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内容,修缮后的毛泽东陈列馆增补了大量实物、书信、批示、手稿、遗物等资料,增补内容最多的是毛泽东1924年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期间的相关展品,其中如毛泽东手迹《毛泽东致平教委员会诸同志函》等,其原件保存在台北,在大陆是首次展出。文件有《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第一次至第四次执行委员会会议记录》、1924年3月《上海执行部办事通则》、1924年3月《上海执行部通告》第一号、1924年3月21日《上海执行部通告》第五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平民教育委员会简章》、1924年3月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人员薪资手册等。
陈列馆内还有一份1949年5月29日,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在这篇社论里除了阐述上海解放重要历史意义以外,他还明确指出了上海是工人阶级的大本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从而确认了上海红色之源的光荣地位。
瑞典籍00后华裔如愿瞻仰伟人故居
自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重新开馆以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参观者前来瞻仰伟人足迹,作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不断有青少年来参观,在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工作十年的主管吴青告诉记者,重新开馆第一天,国外的华裔小朋友也不远万里来瞻仰伟人故居。去年,瑞典籍00后华裔少年在父母带领下瞻仰伟人故居。这位2003年在瑞典出生,祖籍上海的小朋友在学校的历史课上知道了毛泽东,连续两年和父母提出要求参观旧居。闭馆两年间还扑了空,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作为讲解员吴青介绍陈列馆开馆以来一度面临大客流参观。在只有三名讲解员的情况下,还是力求以最好的状态应对客流。去年,来了一个平均年龄82岁,最年长者91岁的参观团,参观团抵达时未到开馆时间,门口保安让在外等候的老人们进门卫室避雨休息,让老人们深受感动。参观过程中,一位老先生突感不适,讲解员立刻送上椅子,为老人倒水并予以安抚,同时教同行团友如何使用二楼的紧急按钮求救。待老先生状况好转,征求老先生意见之后,才放心地让同伴陪老先生离开。老先生之后给毛泽东旧居写来感谢信,信中写道:“毛主席说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你们很好地诠释了一点,十分感谢你们。”
为了能将讲解工作做得准确无误,馆内的讲解员们平日里认真研读大量历史文献。有游客在听完讲解员生动讲解后,赞叹道:“感谢你们的讲解,没有白来一趟。”吴青说,游客的一句“没白来”一直是她努力工作,传承发扬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动力。自该馆修缮后重新开放后,参观人数日益增多,最高峰一日参观人数接近千人,静安区文物史料馆副馆长朱润介绍,考虑到陈列馆的主体建筑是上百年历史的老楼,因此特别设定了“最大瞬时承载量”,在保护好历史保护建筑的同时,提供给市民游客更好的参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