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8家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新创(含改编)大型剧目98部,较2017年增加19部;演出收入2.85亿元,较2017年增长0.29亿元,增幅11.3%;全年共完成演出10219场,较2017年增加476场;观众331.36万人次。这是1月19日2018年度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公布的信息。
一年来,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参与国内外赛事与展演佳讯频传,其中,《攀登-集体造型》《突破-抖杠》参加第42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并荣获“金小丑”奖;滑稽小品《共享单车的一天》参加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荣获优秀作品奖、最佳导演奖,成为大赛中唯一一部南方的获奖作品;木偶剧《创世-补天》在塞尔维亚第二十届“金火花”国际木偶艺术节上,夺得“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剧作·戏剧奖”;交响合唱《启航》、话剧《大清相国》分别入选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和重点创作剧目名录。舞蹈《看不见的墙》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现代舞金奖。
话剧《大清相国》主办方供图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继续位居全国前列,2018年上海共有49个项目获得资助。一批优秀剧目赴中央党校演出,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上海昆剧团《邯郸记》均收获良好口碑。积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临川四梦》《海上生民乐》等在世界舞台上自信发声,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白毛女》上海芭蕾舞团供图
各文艺院团把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资源转化成为文化原创力,夯实文化“码头”,建设文化“源头”。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剧院《晨钟》、上海京剧院《北平无战事》、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彰显上海的红色基因。上海民族乐团的原创音乐现场《共同家园》、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上海越剧院《双飞翼》、上海淮剧团《浦东人家》展现江南文化穿透时代的艺术魅力与表现张力。上海木偶剧团《最后一头战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追梦云天》则以海派文化为底色,谱写舞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创新篇章。首部3D昆剧电影《景阳钟》、首部3D越剧电影《西厢记》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景阳钟》赴日本参加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并荣获“艺术贡献奖”。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景阳钟》、越剧《西厢记》舞台版和电影版同时晋京展演展映,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海派文化在京城的影响力。
3D昆剧电影《景阳钟》蒋迪雯摄
上海文艺院团不断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比如,上海交响乐团将“委约制”化为长效机制,携手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平台,共同推动创作,委约叶小纲创作的《创世秘符》成功全球首演。上海爱乐乐团携手费城交响乐团,共同委约90后作曲家龚天鹏创作交响曲《京剧幻想》,展现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青春书写。上海歌舞团不断完善“艺衔制”,进一步细分首席、独舞、领舞的评定。
与此同时,上海文艺院团继续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机制,上海芭蕾舞团《闪闪的红星》剧组赴江西革命老区采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连续两年推出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扎”主题实践活动,携手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四地戏剧家协会,将“东方之韵·剧荟江南”的“深扎”文化品牌,带到苏浙沪皖地区。此外,公益演出与普及教育也持续开展,上海芭蕾舞团“芭蕾大师公开课”的频次增加到每月一次,创办全国首个“上海脑瘫儿童芭蕾训练营”。上海评弹团化身“曲艺轻骑兵”,带着吴侬软语的江南风走进东北三省、内蒙古、宁夏等地。上海沪剧院举办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集结长三角地区沪剧人,不仅在田间地头、养老院学校公益演出,还以“上海声音”带动上海其他非遗文化形成区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