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党史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林尚立 ]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教育部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设立了8个“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这是新时期推进党史研究与党史资政育人的大手笔。复旦大学代表上海有幸成为中心之一,这是上海市宣传与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对此,上海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并对复旦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复旦大学将认真贯彻各级领导的指示与有关文件的精神,整合力量,协同创新,努力把“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建设成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为把中心建设好,下面我向各位领导与专家汇报中心的建设规划。
未来几年,中心建设的主线是:从研究的深度与呈现的广度开发上海党建文化资源;从资源的综合与机制的创新来提升上海党建历史资源的文化影响力与贡献力;从上海的实践与国家的发展来宣传上海党建的革命精神及其现实力量。
为了把这条主线落实好,中心在未来几年将重点打造三大支撑平台。
第一,凝聚上海的相关研究机构与科研人员,打造上海党史资源的开发与宣传平台。
一是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中心将整合复旦大学政治学、中共党史、民国史、现代史、上海史、新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才,同时将本中心的研究工作与复旦大学现有的“统战研究中心”、“党建研究基地”、“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相统和。
二是强化外部资源的协同。中心将与中共上海党史研究室、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陈云纪念馆、张闻天故居、瞿秋白故居等单位展开广泛合作,与他们的研究工作相对接,与党史学会、新四军研究会等相关机构合作,把上海的党史研究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精诚合作的研究阵地。
三是拓展与宣教部门的横向合作。与上海市电视台、上海市教育电视台以及国内知名的新闻媒体深入合作,制作上海市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的相关专题片与访谈节目。与上海市主流报刊杂志联合,在《文汇报》、《解放日报》、中共上海市委党刊《支部生活》等开辟“上海革命文化”宣教专栏,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与文化品格。
第二,协同上海党史办、上海市档案馆等党史资料中心,打造上海党建历史资源的研究与咨询平台。
中心落户高校,就应该体现高校的应有价值。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是复旦大学的光荣使命,也是中心建设的价值追求。复旦大学与沪上党史资料中心协同,力求体现两个协同效应。
一是以史为鉴,盘活历史资源,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中心将根据已确立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四个学术研究方向,围绕“上海基层党建的历史经验与地方特色”、“‘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作风建设”等十大课题的研究,把体现上海革命精神的历史研究与今天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研究相结合,把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当下党领导国家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相结合,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从而体现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价值统一。
二是以“治史”的政治需求强化“存史”的现实针对性,使“治史”与“存史”更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放开发以来,上海沉淀了大量的崭新的党史素材,亟需推进新时期的存史研究。中心聘请了上海史研究专家熊月之教授,并与上海史研究结合起来,用党史研究的方法与政治取向对上海新时期的存史研究提供价值支撑。另一方面,建党以来上海的存史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价值挖掘。中心的一个学术职能就是进一步发掘、整理、提升上海红色报刊的当代价值。中心将以课题发包的形式对《新青年》、《星期评论》、《劳动界》、《劳动周刊》、《中国工人》、《向导》、《前锋》、《布尔什维克》等在中共成立和发展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刊物进行专项研究,用当代治史的方法进一步挖掘上海存史资政育人的新价值。
第三,拓展与相关研究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学术合作,在上海打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复旦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地处中国红色文化的重镇上海,有着厚重而悠久的红色文化传统——既有五四运动上海的第一响钟声,也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同时,复旦大学有着坚实的学科根基与广泛的海外合作基础。这些条件能够支撑复旦大学以协同创新的思路搭建起有力的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平台。
一是最大限度地为八个研究中心的内部交流创造条件,努力构建八大中心的内部交流平台。从人才培养、经验交流、资料共享、友谊联络、海外学术嫁接等各方面,为中心之间的内部交流提供条件保障,推动八个研究中心成为一个更加有效的研究共同体。
二是努力推动国内党史研究机构的学术联合,以党史大平台研究的形式,推动协同创新、实现集聚发展,最大限度地呈现上海党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效应。
三是积极拓展海外合作,通过搭建海外合作研究平台,建立稳固有效的海外合作机制,在整体上推动此项研究的国际化。
复旦大学研究中心将通过配套四项实体性机制,来保障三个平台的良性运转。
第一,设置“人才培养与访问学者机制”,其功能定位是人才培养,具体实施三项事宜:一是培养青年人才,举办年度暑期研修班,培养年轻学者和青年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招收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实施学位培养;二是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招收专职博士后,为此项研究培养高端人才;三是接纳高端访问学者,招收国内外访问学者驻所研究。
第二,设置“科教与宣传机制”,其功能定位是资源整合、联合开发、效应集聚,具体实施六项任务:一是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年度国际学术会议,出版相关论文集;二是定期举办沪上红色文化场馆机构联席会议;三是推动“红色文化”的校际与社区巡展;与上海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合作,发挥好对广大中小学生的红色教育功能;四是开展“红色礼赞”“红色一课”等音像视频产品的开发与制作;五是在上海主流报刊杂志开设“上海革命文化”宣教专栏;六是借助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东方讲坛”品牌,面向大众定期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公益性特色讲坛。
第三,设置“信息与咨询机制”,其功能定位是信息共享,具体实施四项常规工作:一是高质量地办好中心刊物——《中国共产党与上海》,定期编写基地通讯;二是做好“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的网站建设,及时发布研究动态;三是与相关研究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搞好数据库的建设,使中心真正成为一个服务全国党史研究的数据共享平台;四是提供资政问询,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和学术研讨会,为中央及上海市提供相关资政服务。
第四,设置“学术服务中心”,以便于研究人员的聚合、项目研究的拓展、合作单位的协同、信息宣传的服务,在整体上保障复旦中心的良性运转。以上就是我的汇报,不当及缺漏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指正,谢谢大家!